您所在的位置 :首页 >

盂兰盆会概况

   “盂兰”是梵语,译作“倒悬”(人被倒挂),倒悬形容苦厄之状;盆是指供品的盛器、器皿。佛法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、亡亲的倒悬之苦。盂兰盆即“解倒悬”之意。

   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"目莲救母"的故事,出自《大藏经》(《盂兰盆经》)。目莲救母的故事:佛陀弟子中,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,惦念过世的母亲,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,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,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受苦,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,过著吃不饱的生活。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,送给他的母亲,但其母不改贪念,见到食物到来,深怕其他恶鬼抢食,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,无法下咽。目犍连虽有神通,身为人子,见其母堕饿鬼道,受倒悬之苦,却救不了其母,十分痛苦,请教佛陀如何是好?

    佛陀说:"你母亲罪孽深重,你一人救不了,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。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,修行圆满,在这一天,盆罗百味饮食、床敷卧具,供养十方僧众,功德无量,可以凭此慈悲心,能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,无一切苦恼的忧患,乃至七世父母得以脱离饿鬼道的苦趣,生人天中,享受福乐"。目莲遵佛旨意救渡其亡母,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,其母亲终得食物,而且也真的脱离了饿鬼道,离开地狱,投胎向王城为狗;再经过目接连铺设49天道场后,他的母亲才得以升天。佛陀还说:“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,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(舒适)时,佛喜欢日,备办百味饮食,广设盂兰盆供,供养众僧,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,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,得到快乐,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。”目连很感激佛陀,四处赞叹三宝功德,奉劝世间应行盂兰盆之法,供佛及僧,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。这就是佛教“盂兰盆会”或者叫“盂兰盆节”的由来。

    佛教为纪念目莲的孝心,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"盂兰盆会"。在中国,《佛说盂兰盆经》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,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,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,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,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,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,并在我国广为流传。在汉语系佛教地区,根据《佛说盂兰盆经》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,称为盂兰盆法会、盂兰盆斋、盂兰盆供等。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,仪润《百丈清规证义记》卷八中详载《兰盆仪轨摘要》,云全卷见《兰盆会纂》中。其中有净坛绕经、上兰盆供、众僧受食诸仪节。

    南北朝梁武帝时代,始兴盂兰盆法会,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,已成为一种习俗,规模有增无减。后来除设斋供僧外,还增加了拜忏、放焰口等活动;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,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"地狱"鬼魂的地藏王菩萨,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、大米。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。唐朝时期,法会活动呈现兴盛,官民共乐;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,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。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,陈列于佛像之前,十分虔诚。到了宋、元年间,儒、释、道合流日趋明显。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,七月十五日为中元,十月十五日为下元,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"中元地官节"相结合,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,期使获得地官赦罪,获得解脱。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,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,变成"祭鬼",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,改以盆施饿鬼但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,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。到了清代,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奠活动,更为重视,各地寺、院、庵、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,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,作水陆道场,放焰口,演《目连救母》戏,有的还有舞狮、杂耍等活动,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,放入水中,点火焚化,同时还点放河灯,称之谓“慈航普渡”,十分热闹。除外,当时各家各户,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,以祀野鬼。

    各地寺院都在七月半举行“盂兰盆会”。因为七月十五日是僧众结夏安居修行功德圆满之期,这一天许多僧人通过三个月的修行各自证得不同的果位,诸佛生大欢喜,所以七月十五又称佛欢喜日。如果在这天修供修福,其褔报可百倍,并可超度众生累劫以来七世父母,令其出离苦海。因此佛陀教民众在七月十五日做“盂兰盆会”,以所得福报来解亡世父母在阴间倒悬之苦,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。

        附:《佛说盂兰盆经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
    闻如是。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大目犍连始得六通,欲度父母,报乳哺之恩。即以道眼观视世间,见其亡母生饿鬼中,不见饮食,皮骨连立。目连悲哀,即以钵盛饭,往饷其母,母得钵饭,即以左手障钵,右手搏食,食未入口,化成火炭,遂不得食。目连大叫,悲号涕泣,驰还白佛,具陈如此。  
  佛言:‘汝母罪根深结,非汝一人力所奈何。汝虽孝顺,声动天地、天神地祇、邪魔外道、道士四天王神,亦不能奈何。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。吾今当说救济之法,令一切难皆离忧苦。’   
  佛告目连:‘十方众生,七月十五日,僧自恣时,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,具饭、百味五果、汲灌盆器、香油锭烛、床敷卧具、尽世甘美以著盆中,供养十方大德众僧。当此之日,一切圣众,或在山间禅定、或得四道果、或在树下经行、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、或十地菩萨大人,权现比丘,在大众中,皆同一心,受钵和罗饭,具清净戒,圣众之道,其德汪洋。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,现世父母、六亲眷属,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,衣食自然;若父母现在者,福乐百年;若七世父母生天,自在化生,入天华光。’  
  时佛敕十方众僧,皆先为施主家咒愿,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,然后受食。初受食时,先安在佛前,塔寺中佛前,众僧咒愿竟,便自受食。   
 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,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。   
 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,得脱一劫饿鬼之苦。  
  目连复白佛言:‘弟子所生母,得蒙三宝功德之力,众僧威神力故。若未来世,一切佛弟子,亦应奉盂兰盆,救度现在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,可为尔否?’   
  佛言:‘大善快问!我正欲说,汝今复问。善男子!若比丘比丘尼、国王太子、大臣宰相、三公百官、万民庶人,行慈孝者,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、过去七世父母,于七月十五日,佛欢喜日,僧自恣日,以百味饭食,安盂兰盆中,施十方自恣僧,愿使现在父母,寿命百年无病、无一切苦恼之患,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,生人天中,福乐无极。是佛弟子修孝顺者,应念念中,常忆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。年年七月十五日,常以孝慈,忆所生父母,为作盂兰盆,施佛及僧,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。若一切佛弟子,应常奉持是法。’  
  时目连比丘、四辈弟子,欢喜奉行。

        七月十五盂兰盆法会的启建是佛陀慈悲精神的体现,国人重视慎终追远,身为佛弟子,不但要孝亲、思亲,更要思考如何报答四重恩。至少包涵两层意义,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,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,并提倡孝道。法会期间,大众虔诚讽诵《盂兰盆经》、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等大乘殊胜经典,期能「常思轮回苦,恒念四重恩」,共沐佛恩。以此功德愿过去七世父母得度,得免恶道之苦,愿现世父母增福延寿,无病无恼。

 

友情链接 南普陀 香港宝莲禅寺 上海玉佛禅寺 雁荡山能仁禅寺 中国佛教网 凤凰网 心源网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学院 佛缘网站 高旻寺 永春网 福建永春网

关于我们|免责声明|交通指引|行车路线|联系我们

地址: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天禄岩 QQ群:241382536 联系电话:(0595)23965826 版权所有 ◎ 永春天禄岩

2025促销:香港特价空间,最低仅需20元,可永久使用!
本站空间由 三维免费空间 友情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