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 :首页 >

 

抒情诗《乡愁》

余光中(永春洋上籍台湾作家)

 

小时候 

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 

我在这头 

母亲在那头 

 

长大后 

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 

我在这头 

新娘在那头 

 

后来啊

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头

我在外头 

母亲在里头

 

而现在

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 

我在这头

大陆在那头。

 

 

选自《白玉苦瓜》台湾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
 
 
 
简析余光中的《乡愁》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内心的思国爱乡情感。用“邮票”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,用“坟墓”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,这是浓烈的亲情;用“船票”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,这是热烈的爱情;而“海峡”则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,这是深沉的爱国之情。这几组形象构成了乡愁的丰富内涵,使“乡愁”有了更明确的寄托。四个意象
    邮票对母亲的思念;
    船票对妻子的想念;
    坟墓对母亲的怀念
    海峡对祖国的眷恋
    1971年写就的一首《乡愁》,让余光中红遍了海峡两岸,却很少有人知悉这首诗背后的故事。虽然时隔30多年,余光中仍能清楚地记得当年的创作情况,并透露,这么古典韵十足的《乡愁》,居然是受了美国摇滚的影响,只花了20分钟便一气呵成。“那时,我刚从美国回到台湾,觉得美国摇滚乐的歌词非常奇妙,所以我有意要写一首节奏整齐的诗,让作曲者可以很方便地谱成歌曲。整首诗的意念是从邮票开始的,开始仅仅就是一枚邮票,当然,邮票的两边得各有一个人,有寄信的,还有收信的。然后从邮票推出去,跟它接近的长方形,那可能是一张车票、船票,然后还可以是一个坟墓,还有隔开我们的海峡。连接这些意象的过程应该是长时间的,从小时候一直到现在;可是在空间上必须是阻隔的,这边那边,这头那头,里头外头。当然,我也是事后才想到原来是这么回事,写的时候,就全凭直觉了。”
诗评】乡愁,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,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,《乡愁》就是其中情深意长、音调动人的一曲。
    该诗情深意切,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,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。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,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,但是,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,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,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,同时,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、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,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。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,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。《乡愁》一诗,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,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,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,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,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,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:“而现在/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/我在这头/大陆在那头。”有如百川奔向东海,有如千峰朝向泰山,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、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,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,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,正如诗人自己所说:“纵的历史感,横的地域感。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。”(《白玉苦瓜》序)这样,诗人的《乡愁》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,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。
   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,热爱中国。礼赞“中国,最美最母亲的国度”。他说:“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”,“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”,“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”。
   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,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。乡愁,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,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,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,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。《乡愁》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:邮票、船票、坟墓、海峡。它们是单纯的,所谓单纯,绝不是简单,而是明朗、集中、强烈,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;它们又是丰富的,所谓丰富,也绝不是堆砌,而是含蓄。有张力,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。在意象的组合方面,《乡愁》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,可称为意象递进。“小时候”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,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,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,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。 
    《乡愁》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。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,一表现为音乐美。《乡愁》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。统一,就是相对地均衡、匀称;段式、句式比较整齐,段与段、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。变化,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,而追逐那种活泼、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。《乡愁》共四节。每节四行,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,但是,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,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。《乡愁》的音乐美,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、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,其中的“乡愁是——”与“在这头……在那(里)头”的四次重复,加之四段中“小小的”、“窄窄的”、“矮矮的”、“浅浅的”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,使得全诗低回掩抑,如怨如诉。而“一枚”、“一张”、“一方”、“一湾”的数量词的运用,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,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。
    《乡愁》,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“回忆曲”,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。(《新诗鉴赏词典》李元洛评析)
【作者简介】余光中,台湾当代著名诗人、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。1928年出生于南京,祖籍福建永春,母亲举世武进人,妻子常州人,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,1949年离开大陆。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,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,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,游子思乡之情,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。
 
   
    1972年创作《乡愁》时,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,时而抬头远眺。他说:“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,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,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,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,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《乡愁》。”只用了20多分钟就一挥而就,但他说:“写这首诗我的感情酝酿了20多年。至今我还记得21岁离开大陆时,回看鼓浪屿的情景。”
    余光中曾在台湾、香港和美国的十多所大学任教,已出版诗集、散文集、评论集、翻译集共计50余种,多数作品贯穿“凡我所在,即为中国”的强烈民族认同感,其中诗作《乡愁》等被谱成歌曲广为传唱。
    半个多世纪以来,余光中一直从事诗歌、散文、评论的创作,还搞翻译,所以自称有写作的“四度空间”,被誉为“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”。他风趣地说:“写诗,是为了自娱;写散文,是为了娱人;写批评,尤其是写序,是为了娱友;翻译,是为了娱妻,因为翻译的工作平稳,收入可靠。这四样东西的版权将来正好分给四个女儿。”
   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,热爱祖国。他“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”,声称“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”。他的身上,有太多的故事、太多的谜。比如,为什么要孜孜不倦地写作?他自己的解释是:“我写作,是迫不得已,就像打喷嚏,却凭空喷出了彩霞 又像是咳嗽,不得不咳,索性咳成了音乐。我写作,是为了炼石补天。”
 
 

 

友情链接 南普陀 香港宝莲禅寺 上海玉佛禅寺 雁荡山能仁禅寺 中国佛教网 凤凰网 心源网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学院 佛缘网站 高旻寺 永春网 福建永春网

关于我们|免责声明|交通指引|行车路线|联系我们

地址: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天禄岩 QQ群:241382536 联系电话:(0595)23965826 版权所有 ◎ 永春天禄岩

2025促销:香港特价空间,最低仅需20元,可永久使用!
本站空间由 三维免费空间 友情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