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 :首页
>
版画《铁佛寺》的来历
访木刻家程亚君
“1931~1949年木刻展览会”的第二部分,即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区部分中,有八幅题名《铁佛寺》的木刻连环画。因为这是从原著一百十幅中选出的一小部分,所以观众们不能了解全部作品的内容。为此,记者特地去访问了这部木刻画的作者之一——程亚君同志。
程亚君同志给记者忆述了廿年前的创作经过。那是1941年,正是国难深重,战火纷飞的岁月;新四军领导人民在正面和敌人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,在敌后方还与一切民族败类和反动地主进行尖锐复杂的斗争。这时候在淮南古城与陈仓之间的一个叫做“铁佛寺”的地方,党的一个优秀干部、民兵中队长方同志被暗杀了,这是反动地主、日本鬼子勾结了当地的土匪恶霸所干下的罪行。当时,淮南的抗敌文化协会为了教育广大的军民,提高革命警惕性,就派了莫朴、吕蒙和程亚君三个人,要他们用木刻的形式将这一事件反映出来。
程亚君同志说:“当时,我和莫朴来到铁佛寺,这是一座破烂的小庙,匪徒们就是在这里的大殿后面,进行密谋的。我们一面访问观察,一面就用速写记录现场。老百姓向我们叙述案件发生那天所见所闻的情景。所以我们绘刻的一百十幅画面,都可以说是实情实景。例如附图二幅,当时就是这样,干部白天做群众工作,晚上背了枪犁田生产,环境是很艰苦的”。
程亚君同志接着又谈起了他们当时的工作条件:“那是在盱眙县葛家巷的一个小村子里。莫朴、吕蒙和我三个人都住在一家老百姓的家里。我们先拟出了提纲,大家研究讨论后,决定了一百十幅连环画面的具体内容。当时在根据地要创作这么一个长篇木刻画,算得是个创举,工作条件比较困难,但在领导上和群众支持下,木料是就地取材、尽量提供,刀是一边到军工厂去打,又一边自己想办法,用一些废旧的材料自己来磨。材料和工具都有了,我们就决定要尽快的完成任务,三个人来了个‘流水作业’法:先由每人分工画草图,再由一个人上木板,然后由莫朴专刻背景。这样,一百多幅作品,形式风格就显得统一了。当时我们每人每天总要刻成三四幅才肯歇手。可是,想不到,还有一小部分没有完成的时候,由于形势的变化,莫朴去了延安,我转移到皖江地区,留下的只有吕蒙一人,也只能让他独自去完成了。过了一段时期以后,我才在皖北看到了《铁佛寺》的全套木刻,记得上面还有菡子同志配的词。”
最后,程亚君谈到这次参观木刻展览会时,看到自己旧作的感想:“当时我们创作只知道是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;谁想到这些作品也有存留当时的历史画面的意义呢。”


出自:《新民晚报》1962年3月12日第二版。